首页 > > 正文
永庆塘桥赛龙舟老泰兴木杆秤
2015-08-14 
        沈荡大桥的传说

        提起沈荡,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沈荡大桥”,这座古桥是他们过往生活中不可磨灭的印记,由于沈荡大桥曾立于盐嘉塘(古称永庆塘)之上,故老人们还会津津乐道当年永庆塘桥下的繁华景象。

        据了解,关于沈荡大桥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故事发生于清康熙年间,因为当时盐嘉塘不仅是漕运的官塘,更是浙北排涝泄洪的主要通道,水面宽阔,水流湍急。为了方便两岸民众,一名法号自然的僧人主持募捐建桥,用了七年时间,大桥于雍正三年(1725)完工。第二阶段发生在光绪年间,由于大桥年久失修以至坍塌,于光绪六年至八年,当地民众又捐款在原桥址北侧两百米处重修大桥。第三阶段便是1998年之后了,大桥整体迁移至沈荡镇南聚金村陈家港众坟漾河道上。

        沈荡大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桥体完全由一块块巨大花岗岩砌成,古朴壮观,结构精巧,关于当年那些能工巧匠早被遗忘于历史长河中,但民间还流传着“石胜、金根师徒修桥”的传说。

        据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沈荡大桥传说”讲述人林天顺所述,沈荡大桥工程项目的大师傅叫石胜,金根是他的大徒弟。在建造过程中大徒弟金根察觉到桥基下沉的程度超过预想,龙门石很可能放不下。但师傅石胜对桥基下沉估计不足,而且还反感徒弟的一次次提醒,倚老卖老毫不理会徒弟的善意。于是无奈的金根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偷偷在拱洞的每一层条石间凿一个小洞,并为每个小洞准备一个木榫。大桥合拢时,龙门石果然因桥基下沉而卡在中间豁口,在石胜羞愧万分的时候,大徒弟旋即率众师弟将准备好的木榫打入早已凿好的小洞中,桥体慢慢抬升,随着龙门石应声而下,金根成功解了师傅的围。

        “两岸蒹葭野鸭棲,大桥寂静尽情啼。苍茫暮色秋风冷,一缕红霞渐没西。”大桥无言,一直矗立在水面上,但它却慢慢站成了沈荡人的一个精神图腾,成为沈荡人的骄傲。

        “东市有木行,中市有钱庄,两头有酱园,东西两爿当,还有三十六爿稻米行”,这是沈荡集镇昔日的繁华盛况,鸣笛机船日夜过,江湖来往物华多,这座小镇人口稠密,居民勤劳淳朴,还是海盐历史最早的集镇之一,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波光璀璨。本期《生活周刊》,我们就将走进这个古老的江南小镇,细数那些属于老沈荡的记忆。

        沈荡大桥杨晓波绘制

        酒巷悠悠酱香浓

        从老泰兴到沈荡酿造

        “雪压彤云冻不开,家家煮糯酿甘醅。蜜甜润颊清香暖,待客新年备酒台。”沈荡人素有饮黄酒的习惯,上世纪五十年代时的沈荡镇,居民在过春节时,喜欢自煮新糯米饭,以酒药为麯做酒酿。酒酿制成后,专取其浓汁,如嫌味太重,可用冷开水冲兑。以此当作酒来饮,老小妇孺都可举杯庆节。

        其实,沈荡酿造黄酒、酱油早在清朝就很有名气。沈荡酿造厂创办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时称泰兴酱园,这也是酱园弄的来历。据了解,当时的泰兴酱园主要生产黄酒,酱油,豆瓣酱。民国三年(1914)至民国十七年(1928),老泰兴增设白酒工厂。1956年公私合营沿用泰兴酱园旧名,1959年更名为沈荡酿造厂,1984年更名为海盐酒厂,1998年转制,更名海盐国泰食品责任有限公司。2013年,因品牌建设需要,恢复为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

        黄酒酿制技艺是沈荡镇也是海盐县的一项独特传统技艺,酿制黄酒步骤繁杂,且均为手工。据酿酒师傅介绍,制黄酒首先要浸米,将粳米或糯米放入大缸内浸泡一夜后捞出淋干。然后将浸过的米放入木制蒸笼内蒸热。再将热饭冷却至27-28℃左右时倒入大缸内撒上黄酒药,拌匀后盖上草盖,发酵后就成了酒醅。然后按比例把酒醅、饭、干净水一起加盖密封,放在露天日晒夜露。最后再把半成品酒醅装入大布袋用木榨床将黄酒汁液榨出,然后放入锡锅内蒸煮,并趁热灌入黄酒坛内用泥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越好。

        说到酿酒制酱,就不得不提沈荡镇的一项民间手艺,那就是“修缸补甏”,“甏”是指瓮一类的器皿,缸和甏都是酱园需要用到的设备,也是曾经家家户户厨房必备的器皿。有说法叫“三缸”,旧时人家里都备着水缸、酒缸、酱缸、米缸等等。而甏,一户人家则要有十来个,腌大头菜、咸菜、梅干菜、萝卜干等各类食材,再小一点的就拿来放盐糖等调味料。

        缸和甏极易损坏,坏了舍不得买新的,就需要请师傅修补一下。修补后的缸,虽然多了补丁,但不影响使用,这个小钱大家都愿意花,一口缸甏都能修补上好几回。“修缸补甏嘞——”上世纪九十年代,乡下偶尔还能听到这样的喊声,尾音照例要拖得长长的,但现在这项技艺却濒临失传。

        目前,“沈荡黄酒制作技艺”、“沈荡酱油制作技艺”都成功申报了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修缸补甏技艺”则被选为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鼙鼓动时雷隐隐,跃浪争先鸟退飞

        端午与龙舟竞渡

        沈荡多水,早年农村嫁女都是用船,所谓“锣响船来鼓乱挝,红绸新被结花叉。登桥快瞧行人喊,看那新郎帽戴斜。”但一年之中,比嫁娶更热闹的行船那必定是端午时候的赛龙舟。据明代《海盐县图经》记载:“清明,祭墓挂纸钱,曰扫墓,折杨柳插于檐户。是曰,沈荡有龙舟之戏。”光绪《海盐县志》记载,每岁清明前后三日,土人装龙舟为竞渡戏。

        据介绍,“龙舟竞渡”是沈荡镇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传说为纪念屈原,但在沈荡,龙舟竞渡习俗则是由古代吴越地区举行的图腾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娱乐性竞技活动。

        沈荡龙舟竞渡活动晚清时为盛,民国时即告绝迹。鼎盛时,三月初三那一天,男女老幼倾城出游,沈荡市河两岸人山人海,届时,锣鼓声、水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常。据介绍,龙舟中间大,两头小,有龙头、龙尾之分,并且有大、中、小之别,大的长达11丈,中等长有9.5丈,最短的也有7.5丈。龙舟在颜色上则有白、青、黄、赤之分,桨手的服装及船桨、旗帜与龙舟颜色一致。小舟8人,中舟12人,大舟16人。龙舟穿透有一手执长钩的篙师,龙舟中伏有吹鼓手。

        目前,沈荡镇正在恢复赛龙舟活动,据介绍,今年沈荡酿造龙舟队参加了嘉兴市组织的端午赛龙舟比赛。

        称起岁月的分量

        木杆秤制作技艺

        如果你在前几年造访沈荡老街,你一定会被一家手工秤店——韩式秤店所吸引,白发苍苍的老坚守着传承千年的技艺,精打细磨,做出一管管精致而精确的木制提秤。海盐县杆秤制作仅武原与沈荡两镇,而沈荡集镇韩式制秤已有60多年的历史,1953年,韩永金夫妇就来到沈荡开起了秤店,夫妻俩均出自自制提秤世家。

        提秤也叫杆秤,制秤技艺与其他手工业一样,都有本行业的特殊性,也有手工技艺的共同性。制秤技艺复杂,光工具就有许多,像锯子、大小秤刨、圆规、大小秤心钻头、秤心刀、锉刀、大小榔头、油石、砝码等。制作工艺则有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秤砣、装钓和钮、校正、分级打眼、钉芯、磨光等。

        由于提秤使用寿命长,电子秤又走入了千家万户,制秤生意越来越清淡,而年轻工人又不愿意学习该项手艺,故这项民间技艺已经濒临断层。

        目前,沈荡镇已经进行了该项技艺的保护,并组织了多次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并加以推广。

        沈荡酿造龙舟队王蕾摄

        雪后的黄酒醅场庞卫华摄

        沈荡酿造老生产车间

        沈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韩式秤店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别备注

        1海盐钱氏故事民间文学省级、第四批县级

        2牌子曲艺市级、第二批县级

        3沈荡酱油制作技艺传统技艺市级、第三批县级

        4木杆秤制作技艺传统技艺市级、第四批县级

        5沈荡黄酒酿制技艺传统技艺市级公示阶段、第五批县级

        6龙舟竞渡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第二批县级

        7沈荡灯会民俗第二批县级

        8十月朝庙会民俗第二批县级

        9沈荡大桥传说民间文学第四批县级

        10修缸补甏技艺传统技艺第五批县级

        龙舟竞渡王蕾摄

        (本版未标注作者的图片由沈荡镇提供)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