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郑州道路为啥以山河命名原来是他取的!
2015-08-11 




王均智老人右在讲述那段峥嵘岁月河南商报记者熊晓辉/摄

河南商报记者熊晓辉

电话15838360772

本期主持人

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当年6月,为了迎接省会搬迁,郑州市成立欢迎省会迁郑委员会,王均智任主任。

两年后,王均智出任郑州市市长一直到1968年,成为郑州市在任时间最长的市长。在这12年里,他见证了郑州的飞速发展。

如今王均智已百岁高龄,在他的家里,他向河南商报记者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

从沂蒙山走出来的市长

已是百岁高龄的王均智老人,操着一口浓重的山东话,思维清晰。1916年,他出生于山东沂蒙山区的沂水县。

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当时正读高三的王均智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参加了这场抗日爱国的示威游行。

经历这场学生运动的考验,王均智逐渐向革命组织靠拢。七七事变后,他回到家乡,毅然参加了抗日战争。

1948年他随华东野战军中原支队南下,后被分配到洛阳接管洛阳市,任洛阳市政府秘书主任,1949年春开始任洛阳市市长。

1951年8月,王均智从洛阳调到郑州任副市长,刚来没多久,就负责婚姻法的宣传和贯彻。

王均智回忆道,对于过去的旧婚姻,他们当时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式,愿意继续一块儿生活的可以补办手续,不愿意的就随本人意愿。

王均智说,新中国成立后的郑州第一批结婚证就是他负责签发的。他还提到了一个小插曲:当时郑州有位副市长是个民主人士,他有两个老婆,婚姻法一开始宣传,他见到王均智就双手作揖,连连说:“我是罪人,我是罪人。”

“沙城”变身“绿城”

王均智回忆,他刚到郑州的时候,郑州城区仅5平方公里,人口还不到15万,百废待兴。

“有句顺口溜说‘电灯不明,马路不平,无风三尺土,有雨满街泥’,就是那时郑州的写照。”王均智说,当时郑州处于黄泛区,如果不改变这样的环境,人们很难居祝王均智与当时的市委书记兼市长宋致和、副市长史隆甫一合计,决定大规模植树,将“沙城”变成“绿城”。

最早在德化街、二七路上种的是刺槐,但是这种树树形、材质都不好。后来王均智发现,园艺厂里有高大魁梧的法桐,这种树发芽早、落叶快,很适合做行道树。1953年开始,郑州大量栽种法桐,“现在市内很多道路旁的法桐都是那时候栽种的,这种树为市民提供了不少树荫。”

1959年12月,在全国绿化工作会议上,郑州被评为绿化先进单位,就这样,郑州的“绿城”称号从此叫响。

从广州请来理发师傅

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为了迎接省会的搬迁,当年6月郑州市成立了欢迎省会迁郑委员会,王均智任主任。

当时郑州市主要负责为省直机关服务的工程建设,如邮政、电信、银行、书店、商业、修理、理发、洗澡、照相等设施的建设。

“这些设施的建设都好办,但是没有那么多的服务行业技术人员埃”王均智说,尤其是理发、洗澡、照相这些服务行业的技术人员非常缺。

当时正好郑州的一个副市长调到广州当市委副书记,王均智便找他“借人”。

“没想到他还真的一次就给郑州弄来了好几百人。”王均智说,这些师傅从广州来到郑州,市领导还专门在火车站举行了欢迎仪式。就这样,郑州才有了提供各项服务的技术人员。

给郑州道路命名

如今郑州人都知道,郑州市区内凡是以山命名的道路都是南北走向,以河命名的道路都是东西走向,而这种命名的方式就是王均智提出来的。

王均智说,上世纪50年代,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国家对郑州进行高强度投资,郑州出现了很多条新道路,而这些道路都需要命名,命名的任务就落到了王均智身上。思考一番后,王均智决定用山水的名字给道路命名,南北向的路以山命名,例如今天的嵩山路、桐柏路等,而东西向的路以河流命名,例如黄河路、陇海路等。

而对于省委、省政府所在的行政区道路的命名,王均智说他想起了在济南上学时当时济南的一些南北走向的道路都以“纬”命名,后来学地理他发现,纬线是东西走向的,经线才是南北走向的,于是他以这个方式给当时的行政区道路命了名。(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本文来源:大河网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