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以路兴产精准扶贫小康在望
2015-08-05
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23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十二五”以来,贵州省借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建设,以路兴产、以产促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走出一条精准扶贫之路。
扶贫攻坚,交通先行。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秉清介绍,“十二五”期,贵州省在贫困地区共投入348.46亿元进行农村公路建设。目前已完成建设通乡沥青(水泥)路334.3公里、通达工程4596.1公里、通村沥青(水泥)路45630公里、县乡道改造1872公里、建制村招呼站12280个,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4891公里、危桥改造351座19306延米。农村公路的加快建设,为该省精准扶贫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扶贫攻坚交通先行
在2011年扶贫标准提高后,贵州省贫困人口规模达到1149万人,其中95%左右集中分布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65个县(市、区)内。
面对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严峻任务,贵州先后制定出台了《贵州拾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和《贵州省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是重中之重。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贵州省公路局按照部署,编制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贵州分区)交通扶贫开发规划》等,从通乡、通村沥青(水泥)路建设,县乡道改造,路网结构改造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路网建设。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小康路加速发展、跨越发展,为贫困县区整体脱贫致富、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刘扬说。
建养并举持续发展
贵州交通运输系统吸取以往公路建设的经验教训,“十二五”以来,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小康路建设提出了严格要求。
贵州要求,在小康路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同步实施混凝土路肩、排防工程、安保工程、错车道、公路绿化和招呼站的“六个同步标准”,并在定期调度、领导包片、专项督导、质量验收的基础上,聘请项目沿线百姓为质量义务监督员,全过程、全方位对村路建设质量进行监管。
为确保建设的村路能持续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同步小康提供动力,贵州省坚持建养并重,全面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推进乡(镇)交通管理站和道班建设,进一步完善公路管理体系。“目前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导、交通主力、部门参与、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群管群养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管理养护的常态化和规范化。”贵州省公路局局长章征宇说。
以路兴产更加精准
时下正是葡萄成熟季,黔东南州麻江县村民吴大爷的百亩葡萄园里,一串串葡萄长势喜人。再过几周,园里的葡萄就要大量上市了。对于葡萄的销路,吴大爷一点都不担心。“四通八达的村路让前来收购的经销商和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去年园里的葡萄亩产值达两万元,今年可能还会增加。”吴大爷乐呵呵地说。
以路兴产,这是贵州交通系统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摸索出的新路子。产业兴,贫困地区的群众才能真正走上小康之路。围绕贫困地区逐渐畅通的农村路网,贵州“十二五”以来大力实施“产业扶贫致富工程”,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起来一批特色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东油(茶)西薯、南药(材)北茶(叶)、中部蔬菜”的产业化扶贫布局。
路畅业旺,传统农业也在升级。贵州多个贫困县区通过土地流转,大力推广现代高效农业,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现代种植模式,辐射带动更多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贵州全省的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2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
如今,以小康路建设推进产业发展,贵州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愿景已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