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调查显示:广州“轻堵”主因是交通建设和管理差
2015-07-30 


“轻堵”广州,大数据告诉你“限不如不如管”

十万人次投票拥堵调查,过半支持交通建设和管理差是主因

7月28日上午,广州市市长陈建华表示,“建、增、管、限”的治堵思路四字方针,“限”在最后环节,广州暂未考虑出台限外政策!

“广州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广州市交通委员会的官网上,一项攸关市民切身利益的民意调查正在进行中。在公众踊跃递交的近10万张投票中,拥堵罪魁祸首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和“交通管理手段落后”,两者占比53%;“人为因素(修路等)”和“车多”为次因,分别占比23%。

根据记者获取的广州交通规划部门数据显示:理论上广州交通仍有8%的提升空间。而公交和社会车辆成了治堵硬币的两面。

“如果能有效管理停车,广州无需限行。”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新苗告诉记者。

广州市,“轻堵”之城

业界判断交通拥堵的很多指标中,最直观最广为接受的只有一个:机动车高峰运行速度。而广州在“限外”的议题讨论过程中,直接为世界贡献了一个新的热词:“国际警戒线”。

广州交委对此的解读是,“国际警戒线”即时速低于25公里/小时,低于该速度则要考虑限外。

数据显示,目前广州中心城区道路拥堵指数已经优于2001年。以今年7月17日周五晚间19时至20时这一一周中的拥堵高峰期为例,当天广州的拥堵指数为5.2,平均车速在27.2公里/小时;短时间为中度拥堵,大部分时间轻度拥堵。天河区在各区中最堵,拥堵指数7,仅为中度拥堵。

大数据锁定“堵因”

根据记者从交通规划部门获取的数据,截至2014年,广州主城区面积222平方公里,道路里程1311公里。各类道路中,主干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其次是快速路和支路,分别19%和18%。所有通行公交车的道路总里程达到587公里,其中混行模式占80%,专用道严重不足,路内专用仅占2%。

交通规划部门另一组数据显示:广州市道路结构中,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次路的比例关系大致为1∶2∶2.5:4.5,而按照规范要求,四者比例应该是1:2:3:6。

在此背景下,广州公共交通颇尴尬,2003年至今的12年里,广州公交客运量增长速度不到3%,明显放缓。2013年广州每万人拥有公交车10.9台,而香港和新加坡则分别是24和32台。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