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五分钟筑路三年功
2015-07-15
宝兰客专古城岭隧道施工者——
原标题:高铁五分钟筑路三年功
工人们在上班行进途中。(资料图片)
晚上睡在工地板房的宿舍里,向先平沿着古城岭与兰山之间的深沟往远处望去,能看见灯火辉煌的兰州城一角。
兰州城离向先平很近,直线距离仅5公里,但走出去要绕过身后的这座大山。“出去一次,要花一个多小时搭车去镇上,然后转车,再过半个多小时才能到兰州市区。”这个大嗓门的四川汉子已经习惯了待在山沟里打隧道,“来了快两年,没去兰州几次。”老向是中铁隧道集团宝兰客专14标三工区开挖分队队长,跟很多四川人一样,能吃苦的向先平跟着中铁隧道局走南闯北打隧道,啃过不少“硬骨头”,古城岭隧道和兰山隧道却是他“最不愿意”干的,原因就一个:“施工条件太苦。”
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是国家“四纵四横”快速铁路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投运后,将彻底打通我国西北通往中东部地区的高铁线路。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第14标段主要包括10364.6米的古城岭隧道和5452.8米的兰山隧道,是全线最难施工的区段。由于地形条件限制,这两座隧道进出口处于“V”字形深谷中。
对于打隧道的工人来说,先修好施工便道才能“干正事”。2013年8月,前期进场人员每天自带一壶水、几袋方便面,便道修到哪里,帐篷就支撑在哪里。“当时这里杳无人烟,坡陡道险,干起活来只能手脚并用,上蹿下跳的。”宝兰铁路第14标三工区副经理罗鹏飞对“打前站”的那段日子刻骨铭心:“白天干一天太累,晚上吃过饭擦把脸,倒头就睡着了1
罗鹏飞的爱人在工区当出纳,每天要搭便车沿着十道弯颠簸20多公里回“家”。没有顺路车时,就只能住在办公室,冬天更是如此。罗鹏飞苦笑着说,“虽然在同一个工区工作,有时只能隔山相望1
15公里的施工便道,修了近3个月,耗资800多万元!罗鹏飞说,仅这条施工便道就有10个急弯,运送物资的车辆每次必须倒车3次才能通过,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走这段路也心惊肉跳的。“曾经有辆运输车刹车失灵,悬在路边悬崖上,险些跌入谷底,司机被救出来后一下子瘫倒在地上1
由于严重缺水,再加上运输车辆长期碾压,施工便道上累积了一层厚厚的浮土。晴天时,车辆驶过,尘土漫天飞扬,偶尔下雨,又泥泞难行。长期如此,不但人受不了,新的皮卡车驾驶一年也得报废了。
2014年8月,这里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冲毁了兰山隧道施工现场,半小时积水深达1.5米。工人们边抢险边恢复生产,前后用了两个月。出于防洪考虑,工区把驻地建在了相对舒缓的半山腰。为方便工人们上下班,工区从山腰到山脚修了条不到一米宽的栈道。虽然只有625米长,但垂直高度有160米,工人们上班要先走下这条有1400多个台阶的“天梯”,到了作业面,还要步行2公里。生性乐观的向先平开玩笑说,“我们这里都没有胖子,每天从山上爬上爬下的,既挣了钱,又锻炼身体。”
事实上,在古城岭隧道施工,异常艰苦。夏天酷热,工人们挥汗如雨;冬天在洞内作业,气温高,衣服常被汗水湿透。下班走出隧道,爬到半山腰,一阵寒风吹过,衣服就结了冰,整个身体都冻僵了!随着隧道的延伸,工人们从作业现场回到驻地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每天一个来回要步行1个多小时。站在沟底,跟向先平一起的工友满脸疲惫地说,“下班时,累得不想动,到这""天梯""下抬头一望,心里都绝望了。”
施工条件艰苦,吓跑了不少人。有人干了10多天就坚持不下去;有的来转了转调头就走人。宝兰客专14标三工区党支部书记敬荣华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仅签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走了的就达2000多人,一直坚持留下来的只有100多人。
为留住农民工,三工区采取两条措施:一是工资待遇上比其他标段每月多出500元,每天上班发10元津贴,被工人们笑称为“爬山费”;二是生活上关心,在驻地空间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修建了184间家属房,让他们有个临时的家。
“建成后,列车穿过这两条隧道也就五六分钟,但我们要3年多才能打通这条隧道。”看着顺利掘进的隧道,向先平感慨道,“每次坐火车路过以前打过的隧道,心里特别自豪,只有自己才能体会那种幸福感1(经济日报记者李琛奇陈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