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红城:高速公路“巨亏”背后的猫腻
2015-07-04
交通运输部今日举办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2014年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公报指出,2014年度,全国收费公路收支平衡结果为负1571.1亿元,即收支缺口为1571.1亿元。(《中国新闻网》6月30日)
消息一出引发公众广泛质疑,因为此前,审计署对18个省份的高速收费的专项审计,揭开了一些黑洞:
一是闲置和挪用。大量资金被闲置,并没有用于还贷,有些资金被挪用于建楼堂馆所、补偿拆迁、发工资、投资股票等。
二是养人。一边是高额福利,一边是人浮于事、超编严重。据了解,有一家高速经营企业编制27人,实际却多达156人。2013年,山东省政府还贷公路收取通行费中用来供养运营单位和企业的费用高达7.6亿元。
三是利益输送。在收费权转让中,有的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导致国有资产受损,而个人从中谋取巨额利益。审计发现,合巢芜高速公路收费经营权转让中,国有资产流失12.4亿元。
随着欠发达地区的路越修越多,深陷亏损并不奇怪,还会越亏越多。因为中西部地区需要大举修路,很多地方修建公路难度大,修路成本高、一些公路建成后使用率低、通行费收费标准低、入不敷出,导致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但是,欠发达地区不能因为预期亏损就不修路,因为有巨大的公益性在。修建高速公路能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好处,如吸引投资、促进开发、便捷人口流动等。公益二字若不落实,收费公路的合法性就堪忧。
所以,收费公路有合法性,根本上是因为公益。而最大公益性就体现在其对所收通行费的使用上。现在的局面是,总额不清楚、使用不透明、公开不细致、使用方向存疑。在这种情况下,就有脱离其合法性的危险。
然而,即使充分考虑公益性,我国目前的高速公路也过剩。随着通车里程的增加,高速公路建设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即修建高速公路不再划算。通过和高速公路非常发达的美国比较公路密度会发现,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高速公路的密度都要比美国大,利用效率却远低于美国。
不容忽视的是,很多路是乱修,并非真的是为了公益,才导致巨亏。高速公路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出现重复建设和过剩问题。很多路没必要修高速,却统统朝高标准看齐。所以收费公路的修建应以经营预测为准绳。收费规模预测可以衡量出公路的价值,提高公路的投资效率,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投资。收费经营的预测可以成为公路修建与否的准绳。
一方面,腐败无疑给高速公路的修建带来巨大隐性成本。由于修路过程中各个环节把关不严,导致高速公路出现质量问题,频繁修护带来不必要的高额养护成本。
另一方面,贪腐泛滥,使得公路收费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公众对收费公路的批评质疑首先是对政府机构违规的一种反应。贪腐问题严重,“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官员因贪腐倒下”。
要想富,先修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经济发展掣肘于严重滞后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下提出的口号。然而,今天全国公路网建设已日趋完善了,我们无庸置疑需要更理性地对待公路建设,应加强建设前必要性论证、建设中的质量管理,建成后的审计监督,挤出高速公路的“巨亏”泡沫,减轻人们的物流成本。
本文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