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治病救人的路上
2015-06-22
每个周日的下午,吴殿华都会到河北省冀州市职工医院后院的康乐老年公寓,为住在这里的老人例行检查身体。70多位老人,他逐一询问一遍:“身体怎么样?”“精神好不好?”“为群众治病救人,我希望自己永远在路上1今年80岁的吴殿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吴殿华14岁学医,穿了一辈子白大褂,带着对职业的忠诚和对患者的敬重,用无悔奉献书写着大爱仁医。
不轻言放弃每位患者
69岁的庞华章老人是职工医院的保洁员。去年冬天,他正在楼道里打扫卫生,心口突然一阵疼痛,一头昏倒在楼道里。正在门诊值班的吴殿华赶紧为老庞组织抢救。经检查,老庞的心脏已停止跳动,吴殿华马上组织人员,气管插管、上呼吸机。
经过紧张抢救,老庞有了心跳,但依然没有呼吸,8个多小时过去了,家属们觉得没了希望,想拔掉插管把老人抬回家。倔强的吴殿华把家属们拦住了,“哪怕有一点儿希望,也不能轻言放弃。”他守在老人身边,经过一天一夜的治疗,老人终于有了呼吸。如今,老庞已基本康复,他逢人就说,是吴院长又给了他一次生命。
“敢担当,不放弃,是对患者最大的承诺,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吴殿华说。从医60多年来,吴殿华凭着精湛的医术,实现了一次次突破:上世纪70年代,他为病人成功摘除了巨大卵巢肿瘤;80年代,他实施的“对称性胸腹连体儿分离手术”,创下了双婴同时存活的全国纪录;90年代,他率领科研团队开展心脏手术,先后取得12项科研成果等。
视伤病患者如亲人
上世纪60年代,吴殿华为救治垂危患者,捐献出5块鲜骨、8片皮肤,挽救了患者生命。
1961年,患者孔秀玲因患骨结核病,两年多不能下床。“要治愈,唯一的办法就是施行病灶清除和植骨固定手术。”时任外科主任的吴殿华得出这一结论。可取谁的鲜骨呢?吴殿华决定自己献骨。
那天是1月5日,吴殿华从自己右侧髂骨上取下大小5块鲜骨,将其移植到孔秀玲身上,手术做得很顺利,他却全然不知自己腿上的鲜血已染红了绷带……孔秀玲康复出院时激动地说:“俺和吴大夫是‘骨肉亲’,他是俺的大恩人1
同样让人敬佩的,还有吴殿华为救病人割下自己8片皮肤的义举。那是1960年,农民刘孟恋不幸失去右手,半截胳膊的皮肤也掉了。在当时的医疗设备和水平下,治疗这样的重伤危险性很大。为保住刘孟恋的胳膊,吴殿华用刀子割下自己大腿的8片皮肤,移植给他。
“只要病人需要,医生都应该冲锋在前,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心里装着病人,当病人叙述病情时,他总是细心倾听,不厌其烦;深夜查房,他不让鞋底发出声响;冬天诊病,他先暖温听诊器才进行检查;病人出院时,他总要设计一套保健方案,巩固疗效……
危机时刻冲在前
曾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援的吴殿华数次奔赴灾区一线,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冲锋在前。从汶川到玉树,从内蒙古到雅安,从涞源到鲁甸……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吴殿华的身影。每当灾难来临,吴殿华总是第一时间组织医疗小分队,在最短时间内投入到抢险救灾中,受到灾区政府和群众的称赞。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如果你去过灾区,伤病员的眼神让你揪心,知道哪里有了灾难,如果不去,会是一种煎熬。”吴殿华说,有一种力量催他动身。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时,75岁高龄的吴殿华不顾高原反应奔赴灾区,在救治伤员时,他大腿不慎划伤,为不影响抢救伤病员,吴殿华一瘸一拐串帐篷,由于大腿部不能弯曲,他不得不跪在地上为伤员诊治。
在灾区,吴殿华忘记了自己是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哪里危险,哪里任务重,他就要求去哪里。因为他知道,自己有经验,身上有责任,要多待一天,多做一点,多救一名伤员。“现在我的医疗队伍又扩大了,有几个志愿者要求加入,准备的药品及医疗器械也更丰富,只要有灾情,我们就可以马上出发。”吴殿华总是不忘介绍他的救灾小分队。
“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干下去。”如今已经耄耋之年的吴殿华,在他选择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