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河南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实施方案
2015-05-2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的批复》(国函〔2014〕40号),深化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支持三门峡市建设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包括我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和陕西省渭南市,位于三省交界地带的黄河沿岸,处于我国中西部结合带和欧亚大陆桥重要地段,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三门峡市在黄河金三角地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资源环境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推动三门峡市建设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加强与其他三市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共同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融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提供支撑;有利于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探索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新路径;有利于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形成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和《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以推进黄河金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为核心,以提升三门峡市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为导向,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为重点,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先行先试、开拓创新”,着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加强产业分工协作,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共同打造全国省际交界地区协调发展试验区、晋陕豫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基地。

三门峡市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构筑区域开放合作新平台,积极推进多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合作,加快发展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的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三门峡市与其他三市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和各具特色、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对接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

到2025年,与其他三市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突显,建成区域内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成为中西部地区区域互动合作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典型示范。

二、重点任务

(一)打造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强化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做大三门峡市中心城市规模,加强协作对接,增强对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核心带动力、辐射力。

1.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坚持湖滨城区、陕州城区双核联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加快湖滨城区老城区改造和城市功能有机更新,高水平规划建设商务中心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提升金融、会展、创意设计、咨询策划、中介代理等生产性服务功能,打造区域商务服务平台。推动陕州城区和湖滨城区相向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壮大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争取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80万左右。坚持循环节约、紧凑集约、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黄河沿岸生态湿地保护,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整合区域交通资源,以纵向蒙华铁路、呼北高速、国道209和横向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国道310运输通道为依托,构建外联快捷和内联畅通的大交通网络,统筹规划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特色商业区和专业市场,打造黄河金三角区域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2.推动组团式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形态,构建以湖滨城区、陕州城区为双核,以灵宝城区、义渑城区为组团,与卢氏城区联动发展的“两大三小”组团格局。推进国省道相关路段扩容改造,加强中心城区与灵宝、义渑组团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完善快速公交系统,逐步实现组团与中心城区间公交同城化。深入推进义马市、渑池县同城化发展,支持灵宝、义渑等组团城区按照中心城区标准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品质,完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增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能力,发展成为30万人以上的城市。支持卢氏县以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产城互动发展,建设成为10万人以上的现代化小城市。

3.构建现代城乡体系。强化“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牵动、就学牵动,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推动农村人口最大限度向城镇转移,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形成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的现代城乡体系。坚持复合型发展理念,局部先行、循序渐进,科学推进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布局、产业融合链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覆盖、生态共建共享,建成科学发展、城乡一体、率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综合实验示范样板区。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支持豫灵、观音堂、五里川等产业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加快发展。按照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完成城中村、城郊村、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城市化改造,稳步推进易地搬迁,使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群众进城就业、开发乡村旅游创业。加强具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根据产业基础和前景选择引导点,规划城镇规划区外村庄布局。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创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4.加强次区域合作。把推进次区域合作作为提升三门峡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突破口,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推进区域联动发展。支持三门峡市区与平陆县城一体化发展,建设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等跨黄河大桥,互开公交线路,共同推进国家级白天鹅湿地保护区建设。支持灵宝市与永济市、潼关县、芮城县共建黄河金三角重要的产业和物流基地,推动装备制造、黄金开采加工、医药化工、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跨地区合作,加强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旅游产业的对接发展。建设灵宝至芮城跨黄河大桥。加快义马市、渑池县同城化发展,建设连接两城之间的快速通道,促进城市道路系统相互衔接;推进两县(市)精细化工、能源原材料、有色金属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发展。

(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和互联互通能力,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1.加快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积极推进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完善交通网络,强化枢纽功能,加快形成黄河金三角地区内通外连、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

完善铁路运输网络。取直改造陇海铁路三门峡段,开工建设三门峡至沿海港口铁路、渭南—三门峡—运城—临汾城际铁路。推进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建成蒙华铁路三门峡段,完善西煤东调、北煤南运的铁路运输网络。加快建设三门峡南站区域客货运交通枢纽。新建陇海铁路张家湾站(新三门峡站),改造提升三门峡西站、义马火车站、灵宝火车站、渑池火车站。

提高公路网络连通能力。重点建设区域内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打通省际断头路,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形成区域内外快速通达的公路网络。完成三淅高速卢氏至西坪段项目建设,建成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公路桥引桥及连接线、三淅高速豫晋省界至灵宝段,加快渑池至垣曲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对区域内国道209、344、310,省道328等重要国省道的拥挤、穿城路段和断头路实施升级改造。适时启动栾川至卢氏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和渑池至洛宁高速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加快建设与高铁站衔接的三门峡汽车客运南站。

积极推进航运航空发展。加强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门峡库区和小浪底库区货运、旅游通航,恢复茅津渡通航。规划建设三门峡通用机常

2.增强能源保障能力。统筹推进能源基地建设,完善能源供输网络,提升能源设施共建共享水平。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以大型煤炭企业为开发主体,促进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依托蒙华铁路和运三高速公路等煤炭运输通道,积极发展煤炭物流。积极推进电源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大唐三门峡发电有限公司三期1×100万千瓦项目建设,在蒙华铁路煤运通道沿线合理布局高效清洁电源项目,在煤炭矿区布局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在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园区)和城镇布局背压式热电项目。鼓励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煤层气开发利用、瓦斯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完善电网结构,推进三门峡东、三门峡西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新建一批重点输变电站。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落实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政策。

3.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水资源和水利基础设施综合开发利用,确保区域内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生产需要。实施黄河潼关至三门峡河段控导工程和防冲防浪工程、涧河渑池义马段河道治理工程。实施供水水源地共建和饮用水安全保护工程,加强水源地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联防联治。实施和改造槐扒提水工程,建设槐扒、大石涧等大中型灌区,推进灵宝窄口、沟水坡、陕州区涧里等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和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加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建陕州区大石涧、卢氏鸡湾等中型水库和陕州区张家坡等小型水库。加强卫家磨水库、大石涧水库、窄口—沟水坡水库和三门峡市区、灵宝等沿黄饮用水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故县水库至三门峡市区、大石涧水库至山口水库、槐扒提水二期等引水工程。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4.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以及业务应用融合。稳步推进“智慧城乡”工程建设,扩大信息网络覆盖范围,逐步缩小地区和城乡信息化差距,完善信息应用服务体系,构建“智慧三门峡”。共建区域信息网络体系和交流平台,推进信息服务一体化。推进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实现与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融合发展。研究建设三门峡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和布局优化,构建具有比较优势、体现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1.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挥三门峡市连接晋陕豫、沟通中西部的地理优势,建设省际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河南“西大门”。推行专业化产业链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支持引进龙头及配套企业,加大基础设施、研发平台、融资平台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引进国内外资金、品牌和管理模式,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

2.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三大工程,培育产业链条完整、集聚效应突出、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群。

实施高成长性制造业发展工程。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发展化工、矿山等成套装备产业,做大做强精密量仪、精密铸造件等基础产业,扩大以纯电动汽车、专用车和高档轿车轮毂等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合作共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纯电动汽车、起重举升类专用车、多轮驱动车等项目建设,实施三门峡中心城区企业搬迁改造。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强技术合作,共建产业研发平台,突破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发展金属功能材料、电子基础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合金材料、高性能陶瓷以及特种工程材料,培育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酶制剂、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创新药物等为重点,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支持发展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集成电路等产业,打造黄河金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推进超级电容电池组、锂离子电池隔膜、挠性覆铜板、生物医药等项目建设。

实施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工程。以铝工业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重组合作,形成铝精深加工和化学铝产业发展新优势;提高黄金、伴生金属的综合回收利用水平,发展铜、铅等伴生金属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培育黄金、铝工业千亿级产业集群。支持义马市与临汾市合作推进煤炭、煤化工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煤基化工新材料、煤基新型清洁能源、煤生化和精细化工等产业。加快黄金产业园、铝合金铸造及深加工、铝合金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甲醇深加工等项目建设。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形成区域服务业发展高地。

打造旅游品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一带三园四区”(一带:沿黄旅游景观带,三园:函谷关老子文化产业园、仰韶文化产业园、虢国文化产业园,四区:高阳山温泉旅游度假区、黄河丹峡休闲旅游度假区、陕州地坑院民俗旅游度假区、卢氏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重点打造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河公园、甘山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精品景区,推动函谷关—天鹅湖湿地公园联创5A级景区。合作打造函谷关、三门峡大坝(中流砥柱)、崤函古道“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区域旅游互联互通,推进实施“一证游”、联票游。挖掘和整合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红色旅游走廊。推进三门峡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建设区域旅游集散服务和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发展文化产业。充分挖掘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黄河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依托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北阳平遗址群和崤函古道,打造“古中国文明”文化长廊。积极引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产品。

加快发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加速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三门峡陆港中心,成为郑欧国际班列重要节点城市。依托优势主导产业,打造三门峡黄河金三角综合物流园区、产业集聚区综合物流园区和食品冷链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依托蒙华铁路建设物流园区,形成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域物流中心。支持三门峡高新区申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发挥中原证券黄河金三角区域性总部和综合型证券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建设黄河金三角供应链融资中心。依法有序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支持设立黄河金三角保险公司。支持三门峡市举办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和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打造区域会展中心。利用丰富的山水、温泉、生态等资源,打造一批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形成区域性养老健康产业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医疗机构或高端健康服务业领军企业,支持其在区域内建设分支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

4.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副产品规模化精深加工,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建成中西部地区优质果品、优质畜产品、无公害蔬菜、优质烟叶和林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公司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苹果、杏、核桃等特色果品产业,建设现代有机果品标准化生产园和有辐射带动能力的果品交易市场,打响寺河山、二仙坡等果品品牌。培育优质肉牛、绿色奶业、优质生猪、优质家禽四大畜产品基地,加快畜禽标准化规模场建设,打造高端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中西部重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食用菌出口基地。发展优质烟叶生产,扩大优质烟叶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连翘、丹参、杜仲等中药材及林特产品生产加工业,加快卢氏红豆杉繁育基地、杜仲产业园等特色林木产业项目建设。支持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壮大苹果加工龙头企业,支持果品加工企业建立新品研发平台,扩大国内外高端市场份额。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区和交易市场,完善市场信息咨询、代购代销和储运配送等服务功能。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跨区作业协作合作。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信息服务合作。加快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机制。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信息共享水平,建立检测结果互认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快农业地理数据库建设,建立统一的农业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支持三门峡市构建国家级食品农产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和农作物生产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中心。

(四)促进生态环境共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整治,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1.强化生态修复治理。按照全省生态格局要求,加快推进伏牛山地生态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区建设。实施沿黄滩涂综合治理工程,加强黄河生态带和湿地区域生态恢复和保护。加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强制性保护。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黄河干流及洛河等重要支流生态建设,共同构建以黄河水系、湿地、山体、道路绿化、农田林网为主要框架的网络化生态廊道。支持开展环境功能区划编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系统管理。推进卢氏县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建设。支持三门峡市开展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工程试点。推进工矿区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重点建设绿色矿山、地质生态公园。实施义马市、渑池县、陕州区煤矿、铝土矿和灵宝市金矿等采矿区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2.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黄河和三门峡库区、小浪底库区及伊洛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管,确保水功能区稳定达标。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严格产业和环境准入,严禁新建重污染项目,推行火电、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淘汰煤炭落后产能。支持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淘汰整治燃煤锅炉,淘汰黄标车,治理城市扬尘和工业污染,强化秸秆禁烧工作。鼓励煤炭清洁利用,支持有序推进煤改气。合理调整重金属企业布局,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施义马铬污染物处置及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和灵宝、陕州无主废矿渣重金属无害化处理处置工程。发展一批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深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推广节能效益分享、节能量保证、能源费用托管等多种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3.强化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和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打造企业之间、产业之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电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水循环利用,探索开展区域水权交易。支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开发地热资源。积极开展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重点开展黄金、氧化铝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严格落实脱硫电价、脱硝电价、除尘电价、差别电价、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

(五)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和科技创新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覆盖全面、功能完善、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发展,建成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加强跨地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交流合作,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跨地区自由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加快实现各类参保人员在区域之间、制度之间顺畅转移和衔接。推进社会保障网络互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管理应用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建立社会福利共享机制。加强区域劳动保障监察联合执法。支持设立引进国外智力专项资金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鼓励引进国外智力和国际化人才,实施高端引才计划。

2.完善教育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统一的区域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统筹优质资源,着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建设区域人才培育基地。加强教育合作,推动区域内学校共建、师资交流。率先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支持三门峡市政府与本科高校合作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加快筹建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三门峡黄金职业学院。

3.完善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区域内卫生计生部门和有关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定期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内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加强医疗卫生合作和资源共享,建立医疗教学科研平台、医疗卫生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完善门诊通用病历、双向转诊、区域内临床用血应急调配等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内同等级医疗机构医学检查结果互认,开展远程医疗合作和跨区域院前急救合作。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重大传染性疾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加快推进三门峡市县级妇幼保健院建设,支持三门峡市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现代医疗集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机构,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

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三门峡市城乡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实施。逐步实现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中国彩陶博物馆、灵宝西坡大型史前聚落博物馆、中华文明探源基地、煤炭地质和银杏化石博物馆。

4.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和发展高新产业特色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业协同创新。积极建设各类研发平台、中试基地、技术标准检测评价机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及质量信息化平台,提升创新支撑能力。支持三门峡市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建设国家铝及铝制品、果蔬及果蔬汁饮料、黄金等贵金属、精密量仪等检验检测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平台相互开放。支持建设中科院黄河金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5.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支持建立四市跨区域社会治安管理联盟,逐步建立和完善警务综合平台,全面推进警务交流协作。在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处置突发事件、道路交通管理、证照办理、车辆年检等方面实行区域联动,完善跨区域警务协作机制,实现指挥联网、整治同步。加快流动人口统计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居住地和户籍地网上通报与基本信息共享。积极推动区域间公安信息系统整合和资源共享,构建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支持建立区域防灾减灾协调机构,实现救灾应急行动统一协调和指挥,提高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和灾害救援专业化水平。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开放格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进跨区域融合发展。

1.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优化行政服务模式,推进行政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支持探索开展跨省区域合作立法工作,建设区域法制合作平台,建立政府法制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联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探索政社互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基层政权制度建设,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开展扩权强镇试点。

探索新农村建设用地动态管理新模式,推动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深入推进义马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跨市布局产业项目的收益由合作各方分享,项目投产后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分成。探索建立跨行政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

2.构建一体化现代市场体系。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各类市场全面发展、提升水平,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和境内外上市,扩大债券的融资规模,争取纳入自主发债试点和专项债券试点范围。规范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常探索建设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培训、就业孵化、职业中介、人力资源管理等服务链,促进区域人才开发交流合作。支持三门峡市做优做精农产品、文化、特种汽车、食用菌等一批在黄河金三角区域有影响力的规模市场,高标准改造老旧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引导大型商品批发市场拓展物流、仓储、加工、检验检测等增值服务,逐步向集信息、交易、物流和设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贸服务中心转型。

深化土地、劳动力、金融、科技等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监管,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

3.构建内陆开放高地。依托中西接合部区位优势,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机遇,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构建多层次开放合作格局。发挥陆桥通道优势,加快大通关建设,推动同沿海沿边地区通关协作,探索实行“属地申报、属地放行”通关模式,积极推行海关与检验检疫“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合作模式。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积极建设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积极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建设外来投资宜业宜居城市,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展服务外包,推进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扩大轮毂、专用汽车等优势产品出口,提高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提升出口产品档次。支持三门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申报综合保税区,建设陆路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支持政策。加强与区域内其他三市扶持政策的衔接,促进经济要素优势互补。区域内其他三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以及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实施的政策,三门峡市同时享有。支持三门峡市创新投融资机制,省级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以参股形式支持三门峡市设立子基金,共同吸引社会资金,加大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协作等项目投入,协调解决合作中的区际利益关系,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已设立的省级专项资金适当向三门峡市倾斜,支持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重大项目建设。加大中央、省预算内投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对三门峡市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对跨省的重大产业转移承接项目、产业合作项目给予引导和扶持。按照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逐步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加大省对市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保障三门峡市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等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向三门峡市布局。对公益性及以公益性为主的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项目建设,适当减免市县配套资金。在省政府上报国家有关中长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中,涉及三门峡黄河金三角合作规划中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单独上报国家有关部委。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上适当向三门峡市倾斜,优先保障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设施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三门峡的重大项目优先安排环境容量。加大对三门峡市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金矿、铝土矿整装勘查与开发。

(二)强化组织实施。三门峡市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规划实施,定期向省政府报送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要建立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加强与其他三市的工作联系,共同研究区域合作重大问题,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和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大支持力度,在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布局、资金安排等方面向三门峡市倾斜,协调解决三门峡市在区域合作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工作指导。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会同三门峡市政府开展规划实施综合评价,推动规划各项指标和任务落实。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