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导盲犬上车”,善意制度面临三道坎
2015-05-04 
5月1日,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相关规定,导盲犬在符合相关条件下,可陪伴视障人士乘坐火车、首都地铁。然而,中国有一千多万视障人士,正在服役的导盲犬却不足百只。对“导盲犬上车”解禁,更像种“制度善意”。针对导盲犬的善意制度,能否带来出行“通途”?出行配套体系不健全、培训成本高昂、公众认知度较低的“三大障碍”下,视障人士随导盲犬出行,尚属“奢侈”。

4月30日,多家媒体针对导盲犬获准乘坐火车一事,征集公众态度。

网民“宠物驯导师张兵”说,自己支持导盲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导盲犬不具攻击性,可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常把自己置于危险位置,把安全留给盲人。网民“小梅”呼吁大家对导盲犬不围观、不抚摸、不喂食、不呼唤。

部分网友对导盲犬是否会伤人,会不会导致过敏人群感染,以及导盲犬“身份证”会不会被一些人用于给自己的猛犬“上户口”等问题,表示有顾虑。网民“睡懒觉怎么了”说,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导盲犬的“身份识别”,勿让不自觉的乘客把自己的宠物牵进地铁。

记者发现,尽管解禁为导盲犬乘坐火车、地铁打开了方便之门,但在“出行配套体系不健全、培训成本高昂、公众认知度较低”的“三大障碍”下,导盲犬在中国并不普及,甚至“稀少”。视障人士随导盲犬出行“奢侈”,普及导盲犬任重道远。

国际导盲犬联盟规定,1%以上的视障人士拥有并使用导盲犬,方可算“普及导盲犬”。对于中国而言,这个“1%”对应的,应是十余万只导盲犬。

多位受访人士指出,导盲犬出行并非“通途”,折射出我国残障人士参与社会生活的“盲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完善残疾人出行保障体系,加强对导盲犬等残疾人辅助工具的开发、培训和应用,扩大允许携带导盲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范围,加大对现有规定的传播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导盲犬的接受程度,切实保障残疾人士出行的合法权益。

山东豪才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国敏认为,导盲犬出行虽早已被列入相关法律法规,但条文表述笼统,哪些公共场所须无条件允许通行并不明确,视障人士携带导盲犬出行遭拒时也缺乏投诉、维权渠道。这些加剧了导盲犬被“歧视”的窘境。

此外,还需完善导盲犬的身份认证、管理制度,并对导盲犬开设有针对性的“国情培训”。

导盲犬candie的“妈妈”告诉记者,部分航空公司曾经不允许导盲犬上飞机,是有道理的,“不少中国培训的导盲犬,没有坐过飞机、火车、轮船,这就有不安全因素。”她说,很多国内培训的导盲犬并无相关经验。

记者曾见到candie带领主人穿过车水马龙的大街,并获悉candie在美国曾受过针对“嘈杂环境”“低噪音车”(含自行车)的培训。可是,中国尚缺乏针对国情的导盲犬培训。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