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空管圆满完成春运保障
2015-03-18
每天区域内的航班量超过5000架次,首都机场日高峰起降航班达到1657架次,相比去年春运航班正常率提高了16.25%,成功处置危重病人、航班故障等空中特情226起,临时开辟绿色直航通道49次,快速查处非法无线电干扰源3起……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来自于春运40天中的华北空管局。
他们是如何在航班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确保安全并提高航班正常率的呢?
安全运行是前提
提高航班正常率必须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华北空管以抓好安全运行为基础,确保春运工作顺利开展。
根据历年春运期间容易出现的飞行量大、天气情况复杂、一线人员疲惫等情况,今年春运期间,华北空管局强调明确领导责任,强化安全监督管理,要求各单位合理搭配岗位技术力量,加强设备运行维护巡视力度,做到人员到位,程序顺畅,设备封网,保障就绪。
春运期间,华北空管局加大对一线运行的管理力度。所有管制员严格遵守管制规定,实现了安全生产零失误的目标,确保了运行安全。
搭建“空中立交桥”
在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华北空管亮出了“空中立交桥”这一利器。
华北空管对区域内的繁忙航路点进行梳理、归类,分析各繁忙航路点流量特点及空域结构,制订专项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构筑优化“空中立交桥”。
所谓“空中立交桥”即通过将去往不同方向的航班安排在不同高度层,以形成如同地面立交桥盘的立体交通格局。据华北空管局北京区域管制中心空域管理室副主任曲国强介绍,空中立交桥分为三类:日均飞行架次600(含)以上的空中立交桥为Ⅰ类空中立交桥;日均飞行架次200(含)至600(不含)的空中立交桥为Ⅱ类空中立交桥;日均飞行架次200(不含)以下的空中立交桥为Ⅲ类空中立交桥。华北空管优化了周口、遥墙两个“I类空中立交桥”和怀柔、太原两个“II类空中立交桥”,从而使航空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经济高度层,有效降低航空器使用油耗,实现节能减排;增加航空器在繁忙点的通行能力,提高空域使用效率,实现扩容增效;减少航空器之间的飞行冲突风险,提高安全系数,有效提升了安全服务品质。
此外,华北空管局将空中立交桥实际运行特点与缩小雷达管制移交间隔工作相结合,合理配置空域高度层资源;结合四个立交桥所处区域运行特点,制订并积极应用空中等待程序,充分发挥等待空域和等待程序削峰填谷、均衡流量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大侧向偏置程序应用力度,并且加强军民航协调通报,主动申请侧向偏置,尽可能增加侧向偏置距离,提高安全冗余度。
CDM提高除冰效率
春运期间的雨雪天气给航班正常带来较大影响。华北空管局在华北流量管理协同决策(CDM)系统中新增除冰模块功能,有效提高了首都机场地区的航班除冰、放行效率。
2月7日,华北区域迎来今春首场大范围降雪。面对春运返程高峰和低温降雪天气的严峻考验,华北空管局启动了首都机场CDM系统非常态运行模式和首都机场运管委协调机制,加强空管、机尝航空公司三方联动,统一以CDM系统排出的航班时间组织旅客登机、安排定点除冰次序,加快了地面航班的放行效率。据统计,当日,华北空管局共保障首都机场航班1550架次,确保当日95%航班计划顺利实施。
“除冰模块是CDM系统针对冰雪这种特殊天气,为合理安排航班序列所采用的运行模式。系统通过结合停机位、除冰位数量、除冰模式和除冰时长等多种信息,计算出更合理的航班放行次序。”华北空管局计算机应用开发室副主任李磊介绍到,在2月7日的保障中,CDM系统根据除冰能力,对首都机场离港航班进行梳理排序,确定单位小时离港航班量和顺序,方便各保障单位按顺序组织旅客登机、机组准备、除冰等工作。
“此前,在遇有雨雪天气时,塔台管制运行室主要采取人工排序放行的指挥方式。一旦天气情况持续恶劣,就会导致地面出港流量增大和跑道外等待起飞的时间增加。而随着CDM系统各项功能趋于完善并陆续投入运行,塔台管制运行室采取参照系统分配的航班放行时间,对航班从机位推出,滑行到塔台的起飞基本做到精确的指挥和控制,提高了对单位时间航班量分配的能力和出港航班起飞放行的效率”。华北空管局塔台管制室主任郝雅琳说。
为应对降雪天气,华北空管局塔台管制室还对定点除冰区域内的除冰等待点原命名更新为含有除冰区号和等待点双位编号,对慢车除冰机型新增加波音757,波音767系列机型,综合冰雪天气演变趋势、流量控制、机场除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严格按照CDM系统计算出的航班目标预计推出开车时间(TSAT时间)监控航班放行,提醒航空公司按照TSAT时间上客,充分利用除冰资源保证了本场飞机都能正常起飞,避免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