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子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距今八百多年了。当时知州曾汪在韩江西岸首建一个桥墩,并以86只大梭船用铁索串联,形成浮桥,取名“康济桥”,民间叫“浮桥”,直到现在仍有老人称“浮桥”的。
湘子桥的名称源于“仙佛造桥”的民间传说。唐代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八个月,为潮州文化发展做了贡献,潮人怀念韩文公,连山水都改姓韩,山叫韩山,江叫韩江,连韩愈的侄孙韩湘,也受潮人崇敬。韩湘即“八仙”中的韩湘子,相传韩湘子与广济和尚各展神通修建大桥,后来民间便將桥叫做湘子桥。广济桥则是明宣德十年(1435年)由知府王源命名的。
潮州人对湘子桥满怀着敬意和深情。传说当年建桥需要大量的石料,西岸有佛法高深的广济和尚帮忙,东岸则有韩文公的侄儿、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主持,其余七仙也协力相帮。广济和尚把石变成羊,将羊群驱赶到江边再复原成石头;八仙则请黄巾力士协助,腾云驾雾将石头送抵东岸。一个在江边游玩的小孩,见到羊变成石,大声地叫起来:“好奇怪,这里的石头原来是羊变的!”这一叫泄破了佛法,广济和尚再不能驱羊为石了。东边的黄巾力士怕泄露仙机,也停止了云雾驱石。后来东西两岸的建桥工人,用这些石头垒砌桥墩和铺设桥面,刚好东西两边各建成十二座桥墩和铺好桥面,但中间还差一大段,全桥不能合龙。韩湘子见状,就解下腰带抛出,这腰带变成一条仙藤,将两边末端的桥墩连接起来,接着在江面上出现十八罗汉,每一尊罗汉驾着一只小船,在江面上穿梭而来,抵达江心,将这十八只木船系结在仙藤上。造桥工人在小船间铺上木板,安上护栏,成为一段浮桥,全桥就贯通了。为纪念帮助建桥的仙佛,潮州人称韩江大桥为湘子桥,也称为广济桥。“广济桥”有碑为证,在潮州市太平路直向大桥的西侧路边,有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广济桥三个大字;称湘子桥的极为普遍,这大概也是潮人对韩文公特别崇爱的原由吧。
湘子桥建成后,用生铁铸成两只钅生牛,安装在连接浮桥两端的桥墩上,用来镇流。这两只钅生牛在江上长期吸食日月之精华,年久成精,常常吃食桥上行人的身影,被吸去身影的人,回到家里就失魂落魄死去。这事被太白金星查知,就上奏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遣雷公除妖,在一次狂风暴雨交作时,雷公发雷击中西边那一只钅生牛,这钅生牛精随即被击死,并折掉一边角。东边那只钅生牛见情况不妙,赶忙溜下江底,逃得无影无踪,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被钅生牛精吃去人影的事发生了。
结束语:
湘桥如此,人生也然。如果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前人古贤的智慧,还真该学习湘子桥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份静心和洒脱。在喧闹中,忍得住寂寞。虽外相变化无常,但心志不变,坚持不懈,必将可得可爱果。而期间,利他的心念和志向要不变。前进,才有力量,遇到困难,才能去克服。
观桥,也观心。取象思维,善入身。世间无常,道不变。江水滔滔,跨梁连舟,湘桥沧桑八百年,今朝更风流。
在心中,湘子桥已不仅是一座连贯古今的桥梁,更是一座鞭策自己学经典、求智慧的心灵之桥。